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关于进一步加强境外中资金融机构管理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22 03:57:27  浏览:8707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进一步加强境外中资金融机构管理的通知

中国人民银行


关于进一步加强境外中资金融机构管理的通知
中国人民银行



外经贸部、交通部、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广东省、福建省、深圳市分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中国投资银行、招商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广东发展银行、福建兴业银行、浦东发展银行、中保
集团、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
1995年8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印发了《关于加强对境外中资金融机构管理的通知》(银发〔1995〕232号文),对境外中资金融机构的报批程序、报告制度和日常监管等问题作了具体规定。为进一步加强对境外中资金融机构的监管,现根据《境外金融机构管理办法》及
其他有关金融法规,制定以下补充规定,请各有关单位认真执行。
一、中国人民银行将进一步加强对境外中资金融机构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的监督管理。各境外中资金融机构的境内投资单位(以下简称为总管理机构)应克服“重设立轻监管”的思想,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对境外金融机构的管理。
总管理机构要根据境外金融机构发展的现状,设立专门部门并配备充足人员力量或指定专职部门、专职岗位负责对境外金融机构的日常管理工作。
总管理机构应进一步理顺内部有关部门对境外金融机构管理工作中的相互关系,制定明确的管理制度,其中包括:明确内部有关部门对境外金融机构的管理权限、责任,总管理机构对境外金融机构的业务授权、流动性、资产负债比例、信贷风险评级、外汇及衍生产品交易等重要业务的
具体规定。
总管理机构应在收到此文后1个月内将本单位内设的管理境外金融机构的部门的名称、职能、负责人、联系人员名单、电话及传真报送中国人民银行。
二、总管理机构应进一步完善境外经营性金融机构内部稽核工作制度,对境外经营性金融机构的业务实施有效的内部稽核监督。
(一)申请在境外设立经营性金融机构,总管理机构应在申请报告中对拟设机构的内部稽核部门的设置和有关人员的配备作出具体安排;对已设立的境外经营性金融机构,总管理机构应根据境外经营性金融机构的经营规模,设立内部稽核部门,并配备足够的稽核人员。
(二)境外中资金融机构的内部稽核人员应具有一定的外语基础,熟悉当地的经济金融法规,并符合中国人民银行对国内金融机构内部稽核人员任职资格的规定。
(三)境外经营性金融机构的内部稽核部门履行对本机构业务工作进行内部稽核的职责。总管理机构要对境外金融机构的内部稽核程序、稽核频率、稽核报告的报送、稽核结果的处理等做出具体规定,该规定应报中国人民银行备案。
三、总管理机构应进一步完善报表报送制度,并按下列要求向中国人民银行报送有关报表资料:
(一)对设在境外的银行分行、附属行、持股25%以上的银行及取得当地银行执照的机构,其总管理机构以机构或国别(地区)为单位,按月报送境外机构的业务基本情况报表;按季报送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综合监控比例报表及对最大10家客户贷款状况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
除按机构或国别(地区)为单位报送外,还应按总管理机构为单位汇总上报(报表格式附后);年中和年末除报送上述报表外还须按《境外金融机构管理办法》第十六条和第十七条的规定,报送半年工作报告和年度工作报告。
综合监控比例报表中的资本充足率,以上报当地金融管理当局的要求填制,当地金融管理当局对资本充足率没有上报要求的,以中国人民银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考核暂行办法》的规定予以编制。
(二)对设在境外的保险公司分公司、附属公司、合资公司及其他经营保险中介业务的机构,其境内投资单位以机构或国别(地区)为单位,按月报送境外保险机构的业务统计报表;年中和年末报送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半年工作报告和年度工作报告。
半年和年度工作报告内容包括:人员变动情况、业务承保理赔和经营状况、利润实现和分配情况、资金增减和周转情况、资金运用主要形式及金额情况。
(三)对境内金融机构的境外代表处及其他金融机构,其境内投资单位应按《境外金融机构管理办法》第十六条和第十七条的规定,报送有关资料。
(四)以上报表填制以人民币元为单位,汇率按汇总日期的有关汇率确定。
(五)凡境外中资金融机构向其总管理机构、当地金融管理当局上报的报表资料,以及境外中资金融机构的外部审计师的审计报告和内部审计报告均需报中国人民银行。
(六)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保集团及其他在京总管理机构直接向中国人民银行报送报表,其他机构向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行报送报表,由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行上报总行。月报表、季报表分别在月后25日、30日内报送,半年工作
报告应在本年度7月31日前报送,年度工作报告应在第二年度3月31日前报送。
(七)总管理机构应自1996年10月开始向中国人民银行报送报表。
四、境外中资金融机构有下列变更事项的,总管理机构应报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后办理:
(一)增减资本金,调整股权结构及股本方式,转让股权;
(二)机构升格,撤销或合并;
(三)修改章程;
五、境外中资金融机构董事长、副董事长、董事、总经理、副总经理、首席代表、代表等主要负责人的变更,总管理机构应按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规定,报中国人民银行进行任职资格审查,审查同意后,总管理机构方可办理任免手续。
六、境外中资金融机构营业地址变更及机构名称更改应报中国人民银行备案。

附件1:境外金融机构(银行)业务基本情况报表

报告期:
单位:人民币元
---------------------------------------------------------
|序 |银行|资产|负债|实收|本期利润|存款|贷款|出口|出口|信用证|进口开证|担保|外汇投资| 备 注 |
| | | | | | | | | | | | | | |------|
|号 |名称|总额|总额|资本|(亏损)|余额|余额|议付|托收|通知 | 金额 |金额| 金额 |币种|折合率|
|--|--|--|--|--|----|--|--|--|--|---|----|--|----|------|
| 1| | | | | | | | | | | | | | |
|--|--|--|--|--|----|--|--|--|--|---|----|--|----|------|
| 2| | | | | | | | | | | | | | |
|--|--|--|--|--|----|--|--|--|--|---|----|--|----|------|
| 3| | | | | | | | | | | | | | |
|--|--|--|--|--|----|--|--|--|--|---|----|--|----|------|
| 4| | | | | | | | | | | | | | |
|--|--|--|--|--|----|--|--|--|--|---|----|--|----|------|
| 5| | | | | | | | | | | | | | |
|--|--|--|--|--|----|--|--|--|--|---|----|--|----|------|

| 6| | | | | | | | | | | | | | |
|--|--|--|--|--|----|--|--|--|--|---|----|--|----|------|
| 7| | | | | | | | | | | | | | |
|--|--|--|--|--|----|--|--|--|--|---|----|--|----|------|
| 8| | | | | | | | | | | | | | |
|--|--|--|--|--|----|--|--|--|--|---|----|--|----|------|
| 9| | | | | | | | | | | | | | |
|--|--|--|--|--|----|--|--|--|--|---|----|--|----|------|
|10| | | | | | | | | | | | | | |
|-----|--|--|--|----|--|--|--|--|---|----|--|----|------|
|合 计| | | | | | | | | | | | | |
---------------------------------------------------------

附件2:境外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

报告期:
单位:人民币元
--------------------------------------------------
| 资 产 |行次|年初数|期末数| 负债及所有者权益 |行次|年初数|期末数|
|-------------|--|---|---|------------|--|---|---|
|流动资产: | | | |流动负债: | | | |
|-------------|--|---|---|------------|--|---|---|
| 现金及银行存款 | 1| | | 短期存款 |46| | |
|-------------|--|---|---|------------|--|---|---|
| 贵金属 | 2| | | 短期储蓄存款 |47| | |
|-------------|--|---|---|------------|--|---|---|
| 存放中央银行款项 | 3| | | 财政性存款 |48| | |
|-------------|--|---|---|------------|--|---|---|
| 存放同业款项 | 4| | | 向中央银行借款 |49| | |
|-------------|--|---|---|------------|--|---|---|
| 存放联行款项 | 5| | | 同业存放款项 |50| | |
|-------------|--|---|---|------------|--|---|---|
| 拆放同业 | 6| | | 联行存放款项 |51| | |
|-------------|--|---|---|------------|--|---|---|
| 拆放金融性公司 | 7| | | 同业拆入 |52| | |
|-------------|--|---|---|------------|--|---|---|
| 短期贷款 | 8| | | 金融性公司拆入 |53| | |
|-------------|--|---|---|------------|--|---|---|
| 应收进出口押汇 | 9| | | 应解汇款 |54| | |
|-------------|--|---|---|------------|--|---|---|
| 应收帐款 |10| | | 汇出汇款 |55| | |
|-------------|--|---|---|------------|--|---|---|
| 减:坏帐准备 |11| | | 委托存款 |56| | |
|-------------|--|---|---|------------|--|---|---|

| 其他应收款 |12| | | 应付代理证券款项 |57| | |
|-------------|--|---|---|------------|--|---|---|
| 贴现 |13| | | 卖出回购证券款 |58| | |
|-------------|--|---|---|------------|--|---|---|
| 短期投资 |14| | | 应付帐款 |59| | |
|-------------|--|---|---|------------|--|---|---|
| 委托贷款及委托投资 |15| | | 其他应付款 |60| | |
|-------------|--|---|---|------------|--|---|---|
| 自营证券 |16| | | 应付工资 |61| | |
|-------------|--|---|---|------------|--|---|---|
| 代理证券 |17| | | 应付福利费 |62| | |
|-------------|--|---|---|------------|--|---|---|
| 买入返售证券 |18| | | 应交税金 |63| | |
|-------------|--|---|---|------------|--|---|---|
| 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 |19| | | 应付利润 |64| | |
|-------------|--|---|---|------------|--|---|---|
| 一年内到期的长期投资 |20| | | 预提费用 |65| | |
|-------------|--|---|---|------------|--|---|---|
| 流动资产合计 |21| | | 发行短期债券 |66| | |
|-------------|--|---|---|------------|--|---|---|
|长期资产: | | | | 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 |67| | |
|-------------|--|---|---|------------|--|---|---|
| 中长期贷款 |22| | | | | | |
|-------------|--|---|---|------------|--|---|---|
| 逾期贷款 |23| | | 流动负债合计 |68| | |
--------------------------------------------------

--------------------------------------------------
| 资 产 |行次|年初数|期末数| 负债及所有者权益 |行次|年初数|期末数|
|-------------|--|---|---|------------|--|---|---|
| 减:贷款呆帐准备 |24| | |长期负债: | | | |
|-------------|--|---|---|------------|--|---|---|
| 应收租赁款 |25| | | 长期存款 |69| | |
|-------------|--|---|---|------------|--|---|---|
| 减:未收租赁收益 |26| | | 长期储蓄存款 |70| | |
|-------------|--|---|---|------------|--|---|---|
| 应收转租赁款 |27| | | 保证金 |71| | |
|-------------|--|---|---|------------|--|---|---|
| 租赁资产 |28| | |应付转租赁租金 |72| | |
|-------------|--|---|---|------------|--|---|---|
| 减:待转租赁资产 |29| | | 发行长期债券 |73| | |
|-------------|--|---|---|------------|--|---|---|
| 经营租赁资产 |30| | | 长期借款 |74| | |
|-------------|--|---|---|------------|--|---|---|
| 减:经营租赁资产折旧 |31| | | 长期应付款 |75| | |
|-------------|--|---|---|------------|--|---|---|
| 长期投资 |32| | | | | | |
|-------------|--|---|---|------------|--|---|---|
| 减:投资风险准备 |33| | | 长期负债合计 |76| | |
|-------------|--|---|---|------------|--|---|---|
| 固定资产原值 |34| | |其他负债款 |77| | |

|-------------|--|---|---|------------|--|---|---|
| 减:累计折旧 |35| | |所有者权益: | | | |
|-------------|--|---|---|------------|--|---|---|
| 固定资产净值 |36| | | 实收资本 |78| | |
|-------------|--|---|---|------------|--|---|---|
| 固定资产清理 |37| | | 资本公积 |79| | |
|-------------|--|---|---|------------|--|---|---|
| 在建工程 |38| | | 盈余公积 |80| | |
|-------------|--|---|---|------------|--|---|---|
| 待处理固定资产净损失 |39| | | 未分配利润 |81| | |
|-------------|--|---|---|------------|--|---|---|
| 长期资产合计 |40| | | | | | |
|-------------|--|---|---|------------|--|---|---|
|无形、递延及其他资产: | | | |所有者权益合计 |82| | |
|-------------|--|---|---|------------|--|---|---|
| 无形资产 |41| | | | | | |
|-------------|--|---|---|------------|--|---|---|
| 递延资产 |42| | | | | | |
|-------------|--|---|---|------------|--|---|---|
| 其他资产 |43| | | | | | |
|-------------|--|---|---|------------|--|---|---|
| 其他资产合计 |44| | | | | | |
|-------------|--|---|---|------------|--|---|---|
|资 产 总 计 |45| | | 负债及所有者权益总计|83| | |
|------------------------------------------------|
| 补充资料:代保管证券(面值) 万元: |
| 抵押品 万元。 |
--------------------------------------------------

附件3:境外金融机构损益表

报告期 单位:人民币元
--------------------------------
| 项 目 | 行次 | 本期数 | 本年累计数 |
|-----------|----|-----|-------|
|一、营业收入 | 1 | | |
|利息收入 | 2 | | |
|金融企业往来收入 | 3 | | |
|手续费收入 | 4 | | |
|证券销售差价收入 | 5 | | |
|证券发行差价收入 | 6 | | |
|租赁收益 | 7 | | |
|汇兑收益 | 8 | | |
|其他营业收入 | 9 | | |
|二、营业支出 | 10 | | |
|利息支出 | 11 | | |
|金融企业往来支出 | 12 | | |
|手续费支出 | 13 | | |
|营业费用 | 14 | | |
|汇兑损失 | 15 | | |
|其他营业支出 | 16 | | |
|三、营业税金及附加 | 17 | | |
|四、营业利润 | 18 | | |
|加:投资收益 | 19 | | |
|加:营业外收入 | 20 | | |
|减:营业外支出 | 21 | | |
|五、利润总额 | 22 | | |
--------------------------------

附件4:境外金融机构(银行)综合监控比例报表报告期

单位:
人民币元
----------------------------------------------
| | | 存放款比例情况 | 中长期贷款比例情况 | 资产流动性比例情况 |
|序 |银行|------------|------------|------------|
| | | | | |余期1年|余期1年| | | | |
|号 |名称|存款余额|贷款余额|比例|以上贷款|以上存款|比例|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比例|
|--|--|----|----|--|----|----|--|----|----|--|
| 1| | | | | | | | | | |
|--|--|----|----|--|----|----|--|----|----|--|
| 2| | | | | | | | | | |
|--|--|----|----|--|----|----|--|----|----|--|
| 3| | | | | | | | | | |
|--|--|----|----|--|----|----|--|----|----|--|
| 4| | | | | | | | | | |
|--|--|----|----|--|----|----|--|----|----|--|
| 5| | | | | | | | | | |
|--|--|----|----|--|----|----|--|----|----|--|
| 6| | | | | | | | | | |
|--|--|----|----|--|----|----|--|----|----|--|
| 7| | | | | | | | | | |
|--|--|----|----|--|----|----|--|----|----|--|
| 8| | | | | | | | | | |
|--|--|----|----|--|----|----|--|----|----|--|
| 9| | | | | | | | | | |
|--|--|----|----|--|----|----|--|----|----|--|
|10| | | | | | | | | | |
|-----|----|----|--|----|----|--|----|----|--|
|合 计| | | | | | | | | |
----------------------------------------------

---------------------------------------
| | | 资产利润率 | 资本充足率 | 备注 |
|序 |银行|------------|------------|-----|
| | | |平均资产| |资本(营|权重风险| | |折合|
|号 |名称|利润总额| 总额 |比例|运资金)|资产总产|比例|币种|率 |
|--|--|----|----|--|----|----|--|--|--|
| 1| | | | | | | | | |
|--|--|----|----|--|----|----|--|--|--|
| 2| | | | | | | | | |
|--|--|----|----|--|----|----|--|--|--|
| 3| | | | | | | | | |
|--|--|----|----|--|----|----|--|--|--|
| 4| | | | | | | | | |
|--|--|----|----|--|----|----|--|--|--|
| 5| | | | | | | | | |
|--|--|----|----|--|----|----|--|--|--|
| 6| | | | | | | | | |
|--|--|----|----|--|----|----|--|--|--|
| 7| | | | | | | | | |
|--|--|----|----|--|----|----|--|--|--|
| 8| | | | | | | | | |
|--|--|----|----|--|----|----|--|--|--|
| 9| | | | | | | | | |
|--|--|----|----|--|----|----|--|--|--|
|10| | | | | | | | | |
|-----|----|----|--|----|----|--|--|--|
|合 计| | | | | | | | |
---------------------------------------

附件5:境外金融机构(银行)对最大10家客户贷款状况表

报告期: 单位:人民币元
--------------------------------
| | | 贷款余额/资本总额 | 备 注 |
|客户名称| 贷款余额 |-----------|------|
| | |上期末实际|本期末实际|币种|折合率|
|----|------|-----|-----|--|---|
|1. | | | | | |
|----|------|-----|-----|--|---|
|2. | | | | | |
|----|------|-----|-----|--|---|
|3. | | | | | |
|----|------|-----|-----|--|---|
|4. | | | | | |
|----|------|-----|-----|--|---|
|5. | | | | | |
|----|------|-----|-----|--|---|
|6. | | | | | |
|----|------|-----|-----|--|---|
|7. | | | | | |
|----|------|-----|-----|--|---|
|8. | | | | | |
|----|------|-----|-----|--|---|
|9. | | | | | |
|----|------|-----|-----|--|---|
|10. | | | | | |
|----|------|-----|-----|--|---|
|合 计| | | | | |
--------------------------------













1996年10月4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河北省奶业条例

河北省人大常委会


河北省奶业条例

(2008年7月18日河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2008年7月18日河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4号公布 自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促进奶业发展,规范奶业生产经营活动,保障生鲜牛奶和乳制品质量安全,维护奶业生产经营者、消费者合法权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奶牛养殖,生鲜牛奶生产、收购、加工、销售,及对奶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和服务,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制定奶业发展规划,纳入本级人民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奶业发展资金,支持奶牛良种繁育,加强奶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奶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是本行政区域的奶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条例。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依法做好奶业发展的监督、管理和服务工作。

第五条 奶业生产经营者可以依法成立和自愿加入奶业协会、奶业合作组织,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互惠互利、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

奶业合作组织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信息、技术、营销、培训等服务,定期向社会发布牛奶生产经营信息,引导奶牛养殖场、养殖小区、养殖户和乳制品加工企业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依法维护奶业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第六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有权对违反本条例的行为进行举报或者投诉;受理举报或者投诉的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调查处理。

第二章 奶牛良种繁育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并实施奶牛良种繁育计划,指导奶牛养殖场、养殖小区、养殖户,采用先进技术,加快奶牛良种繁育速度,增加高产奶牛数量。

第八条 从事奶牛卵子、冷冻精液、胚胎等遗传材料生产经营和专业从事人工授精配种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取得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申请人持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依法办理工商登记,取得营业执照后,方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第九条 申请奶牛卵子、冷冻精液、胚胎等遗传材料的生产经、营许可证,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国家规定的实验室、低温保存和运输条件;

(二)有与生产经营规模相适应的畜牧兽医技术人员;

(三)符合国家规定的种奶牛数量和质量要求;

(四)体外受精取得的胚胎、使用的卵子来源明确,供体奶牛符合国家规定的种奶牛健康标准和质量要求;

(五)符合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技术要求。

第十条 省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机构,可以组织开展种奶牛的生产性能测定和优良个体登记,并向社会公布优良种奶牛信息。

第三章 奶源基地建设和奶牛养殖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的产业布局,鼓励和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企业和个人投资建设奶牛养殖场、养殖小区,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养殖,鼓励无公害产地认定和无公害产品认证。

第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奶业发展规划,加强奶源基地建设和规范管理,扶持奶牛养殖专业小区、专业村、专业乡(镇)的发展,并健全完善服务体系,提高养殖者的经营管理水平。

第十三条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安排奶牛养殖用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民按照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立的奶牛养殖场,其用地与农业用地同等对待。

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及其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机构,负责向奶牛养殖场、养殖小区、养殖户提供养殖技术培训、良种推广、疫病防治等服务,将产奶奶牛纳入政府良种补贴范围;鼓励乳制品加工企业和其他相关生产经营者为奶牛养殖场、养殖小区、养殖户提供服务。

第十五条 奶牛养殖场、养殖小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独立的养殖场区、圈舍和配套设施;

(二)有健全的生产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

(三)其防疫条件符合法律、法规规定;

(四)有为其服务的畜牧兽医人员或专业技术人员;

(五)有健全的养殖档案和奶牛系谱;

(六)具备必要的清洁消毒设备;

(七)有对奶牛粪便、废水和其他固体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或者其他无害化处理的设施;

(八)有机械化挤奶设施和牛奶冷却冷藏设备。

第十六条 奶牛养殖场、养殖小区、养殖户应当加强奶牛养殖管理,推广使用奶牛专用配合饲料、混合饲料、浓缩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发展秸秆、饲草青贮,提高养殖管理水平。

第十七条 从事奶牛养殖,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违反法律、法规和国家技术规程使用饲料、饲料添加剂和兽的;

(二)对染疫奶牛不采取隔离和控制措施的;

(三)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行为。

第十八条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应当定期对本辖区内的奶牛进行布氏杆菌病、结核病和其他疫病的检测。

奶牛养殖场、养殖小区、养殖户应当依法做好奶牛免疫和养殖场所的消毒工作,并按照规定对奶牛免疫接种,接受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疫情监测和监督,发现疫情及时向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报告,并采取隔离、控制或者扑杀措施,防止疫情传播。对在动物疫病预防和控制、扑灭过程中强制扑杀的动物、销毁的动物产品和相关物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给予补偿。

第十九条 从境外引进奶牛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并在指定地点进行隔离观察,经观察和检疫确认未感染疫病后,方可进入养殖场所。从省外引进奶牛应当附具完整的系谱,并附具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出具的动物检疫证明。

禁止从疫区引进奶牛。

第二十条 奶牛交易时,出售方应当附具奶牛系谱、动物检疫证明和运载工具消毒证明。

第二十一条 禁止屠宰、经营、加工、贮藏、运输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的奶牛。

第四章 生鲜牛奶生产、收购与销售

第二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引导、推广生鲜牛奶标准化生产,鼓励和支特生产优质生鲜牛奶,建立健全生鲜牛奶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第二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奶业发展规划和本地资源状况,对生鲜牛奶收购站的设立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

第二十四条 建立生鲜牛奶收购站,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固定的奶源和收购场所;

(二)有与收奶量相适应的冷却、冷藏、保鲜设施和低温运输设备;

(三)有与检测项目相适应的化验、检测、计量仪器设备;

(四)有卫生许可证;

(五)从业人员持有有效的健康证明;

(六)符合环保要求,距生鲜牛奶收购站二十五米以内没有污染源;

(七)有卫生管理和质量安全保障制度;

(八)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二十五条 乳制品加工企业自行投资建立的、非独立性经营的生鲜牛奶收购站,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登记备案后,即可从事生鲜牛奶收购活动;其他独立经营的生鲜牛奶收购站,依法取得营业执照,并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登记备案后,方可从事生鲜牛奶收购活动。

第二十六条 禁止收购和销售下列生鲜牛奶:

(一)奶牛产前十五日内的胎奶和产犊后七日内的初奶,但以初奶为加工原料的除外;

(二)奶牛在使用抗菌素类药物期间或停药后七日内产的奶;

(三)奶牛患乳腺炎、结核病、布氏杆菌病及其他传染性疾病期间产的奶;

(四)掺杂使假或者变质的奶;

(五)发生一、二类传染病的疫区,在封锁期间产的奶;

(六)其他不符合卫生安全质量标准的奶。

第二十七条 从事生鲜牛奶生产,应当具备下列要求:

(一)有质量安全和卫生管理制度;

(二)从业人员持有有效的健康证明;

(三)挤奶前按照规程对牛体和挤奶器械进行清洗消毒;

(四)生鲜牛奶挤出后在二小时内降温至0—4℃保存,不具备降温保存条件的,应当及时交售到生鲜牛奶收购站;

(五)贮存、运输生鲜牛奶应当使用不锈钢等不易造成生鲜牛奶污染的容器;

(六)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二十八条 收购和销售生鲜牛奶,双方当事人应当依法签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并严格履行合同约定。

第二十九条 禁止恶意串通或者采取其他不正当手段收购生鲜牛奶。

第三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生鲜牛奶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制定并实施生鲜牛奶质量安全监测计划,组织具有相应资质的生鲜牛奶质量安全检测机构,不定期地对生产中或者生鲜牛奶收购站收购的生鲜牛奶的质量安全项目进行抽查检测,并按照法定权限及时公布抽查检测结果。

监督抽查检测应当委托符合法定条件的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进行,并不得向被抽查的单位和个人收取费用。

鼓励单位和个人依法设立具有中介性质的生鲜牛奶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取得相应资质认证后,开展生鲜牛奶质量安全检测活动。

第三十一条 生鲜牛奶收购站、乳制品加工企业应当从收购生鲜牛奶之时起四小时内公布常规检验结果,并将结果通知生鲜牛奶销售者。

奶牛养殖场、养殖小区、养殖户或者个人对检验结果有异议的,应当在接到检验结果之时起八小时内,持质量检验单到具有相应资质的生鲜牛奶质量安全检测机构申请复检。生鲜牛奶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在接到申请之时起二十四小时内出具检测结果。

第三十二条 县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行政主管部门对乳制品加工企业执行生鲜牛奶进厂检验制度进行监督检查。

第三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在必要时可以组织畜牧兽医、价格、质量技术监督、工商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对违法生产、收购与销售生鲜牛奶的行为进行联合执法检查与监督。

第五章 乳制品加工与销售

第三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资源条件和奶业发展状况,优化资源配置,有计划地鼓励和支持乳制品加工企业的发展,促进乳制品加工企业规模化经营,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第三十五条 乳制品加工企业的设立,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

(二)有稳定的奶源基地;

(三)加工厂房(车间)的选址、设计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四)有与生产的产品和工艺相适应的加工、卫生、包装和检测设备;

(五)有相应专业技术人员和合格的质量检验人员;

(六)依法取得乳制品加工的有关证照;

(七)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八)有符合环保要求的废水、废气等污染物的治理设施;

(九)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三十六条 乳制品加工企业应当制定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措施,对乳制品生产实施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提高乳制品质量。

第三十七条 乳制品加工企业生产奶粉、液态奶等乳制品,应当按照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进行。没有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应当制定企业产品标准,并报县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乳制品的包装应当符合与生产的产品和工艺相适应的国家质量安全标准,使用无毒无害包装材料;包装标识必须符合国家标签通用标准。使用复原乳作为原料生产液态奶的,应当标注“复原乳”,并在产品配料中如实标注复原乳所含原料及比例。

第三十八条 销售乳制品应当实行明码标价;销售需要低温保存的乳制品应当配备必要的冷藏设备或者采取必要的冷藏措施。

禁止销售无证加工、掺杂使假、过期变质、假冒伪劣和不符合质量、卫生标准的乳制品。

第三十九条 乳制品加工企业发现其生产的乳制品不安全的,应当立即停止生产,通知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生产经营者以及消费者,召回已经上市销售的乳制品,并记录召回情况。乳制品加工企业对召回的乳制品应当采取销毁、无害化处理等措施,防止该产品再次流入市场。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条 畜牧兽医、质量技术监督、卫生、工商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奶业监督、管理、服务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主管机关或者行政监察机关依照《行政监察法》对直接主管人员和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履行监督、检测、防疫和检疫职责的;

(二)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发放许可证、办理登记备案的;

(三)对符合法定条件的单位和个人不予发放许可证、办理登记备案的;

(四)违法收费的;

(五)对应当制止和查处的违法行为不制止、不查处,造成严重后果的;

(六)对应当受理的举报、投诉不受理,对已受理的举报、投诉不调查、不处理的;

(七)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个人利益的;

(八)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行为。

第四十一条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主管机关或者行政监察机关依照《行政监察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一)对未经现场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奶牛出具动物检疫证明、运载工具消毒证明,或者对检疫合格的奶牛拒不出具动物检疫证明、运载工具消毒证明的;

(二)对附有动物检疫证明的奶牛重复检疫重复收费的;

(三)对附有运载工具消毒证明的运载工具重复消毒重复收费的;

(四)其他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履行职责的行为。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八条、第九条规定,无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而从事奶牛卵子、冷冻精液、胚胎等遗传材料生产经营和从事人工授精配种业务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在三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三万元的,并处三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三条 奶牛养殖场、养殖小区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第五项规定,未建立养殖档案的,或者未按照规定保存养殖档案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以处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第一项规定,使用禁止使用的饲料、饲料添加剂和兽药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没收违禁饲料和药品,并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第二项规定,对染疫奶牛不采取隔离和控制措施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改正,并处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规定,不履行动物疫情报告义务或是拒绝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进行监督检查的,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责令其改正;拒不改正的,对违法行为单位处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对违法行为个人可以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规定,未经审核批准,从境外引进奶牛的,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规定进行奶牛交易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销售,没收违法销售的奶牛和违法所得;违法所得在五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五万元的,并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屠宰、经营、加工、贮藏、运输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的奶牛的,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责令其进行无害化处理,所需处理费用由违法行为人承担,并处同类检疫合格动物产品货值金额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

第四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条规定,未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登记备案或者不具备建立生鲜牛奶收购站条件而收购生鲜牛奶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收购的生鲜牛奶和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可以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罚款。

第五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收购、销售生鲜牛奶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或者质量技术监督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罚款。

第五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七条第一款规定,未将企业产品标准报县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的,由县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生产,没收其产品和违法所得,可处以该批产品货值金额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者处以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七条第二款规定,产品包装及包装标识不符合规定的,由县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拒不改正或者情节严重的,责令其停止生产、销售,对产品未售出的,处以违法产品货值金额百分之十至百分之十五的罚款;对产品已售出的,处以违法所得百分之十五至百分之二十的罚款。

第五十三条 乳制品加工企业依照本条例规定履行了不安全乳制品召回义务,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免予处罚。

第七章 附则

第五十四条 本条例所称生鲜牛奶,是指奶牛生产的、未经加工的原奶。

第五十五条 生鲜羊奶、马奶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参照本条例执行。

第五十六条 本条例自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
集中采购可能面临尴尬局面(2006-2-28)
来源于《法制早报》
□本报记者 雷建明 魏丹 2006-2-27

业内专家对社会中介代理政府采购项目有所顾虑,忧心新《办法》产生消极影响

2005 年末至 2006 年初《中央招标代理机构资格认定管理办法》和《政府采购代理机构资格认定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分别由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先后颁布。两个部委接踵而至出台的两个办法给我国的公共采购市场究竟会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期望的是其能够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市场,为其健康发展提供保障。记者向这一领域内的资深律师谷辽海提出“《办法》的出台是否将有利于政府采购健康发展”这样一个问题,他认为两《办法》的出台造成的消极影响远远大于其所应有的积极作用。

多项立法相冲突

我国的政府采购工作从 1996 年试点开始,直至 2003 年财政部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以来,可以说我国的政府采购工作一路走来是在逐步摸索中前进着的,针对其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也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各政府单位也根据具体情况相应出台各系统各部门的政府采购相关规章制度。

对于已经出台的《中央招标代理机构资格认定管理办法》和即将出台的《政府采购代理机构资格认定办法》,由于其分别是由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和财政部制定,谷律师认为两个《办法》因为是对同一采购主体、采购客体产生制约,此时必然会发生抵触和冲突。两个部委所规定的《办法》,都属于部门的行政规章,其法律效力较低,难以对全国的公共采购代理业务形成统一的监督管理。

法规“一路走来”

与国际上的政府采购制度接轨, 2003 年 1 月 1 日 开始,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及其所属机关、各团体组织、各事业单位所需要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由本级政府设立的政府采购中心执行统一的采购任务,也就是集中采购,我国《政府采购法》在统一公共采购秩序的同时,明确了政府采购货物、工程和服务的主管机关,也就是各级政府的财政部门。

由于我国搞了几十年的计划经济,过去的公共采购,尤其是比较大的工程采购,分别是由各级政府的计划部门立项、审批,所以在我国的《招标投标法》中规定,国家重大投资项目即政府采购项目分别由各级政府的计划部门立项审批。

《政府采购法》出台之前,我国的公共采购市场一直是处于“群雄割据”的“战国时代”,也就是各部委分别管辖各自的公共采购市场,而国家计划部门从中牵头和协调相关的矛盾。从政府采购的这个角度来说,我国一直以来是分散采购,也就是各委部自己采购所需要的货物、工程和服务,或者自行委托社会中介机构代理采购。根据我国《立法法》规定,新法优于旧法,后法优于前法。《政府采购法》出台后,为了执行法律的规定,我国中央一级的政府专门设立了政府采购中心,统一执行各部委所需要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采购任务。

采购方式“一变再变”

谷律师针对于采购方式这样谈到:实施政府采购制度的国家和地区,政府采购的主要方式就是招标采购。《中央招标代理机构资格认定管理办法》所说的中央投资项目,以及从事项目业主招标、专业化项目管理单位招标、政府投资规划编制单位招标,以及中央投资项目的勘察、可行性研究、设计、设备、材料、施工、监理、保险等方面的招标业务,也就是我国《政府采购法》所说的中央国家机关、团体组织、事业单位等采购人,利用国家财政性资金通过招标方式采购货物、工程和服务,现行法律规定,必须委托我国中央一级的政府采购中心集中采购,而不能由以获取高额利润为目的的招标公司进行代理。

消极影响

谷律师认为《中央招标代理机构资格认定管理办法》的出台对于我国公共采购市场走向法制化轨道没有任何帮助,相反,阻碍了我国政府集中采购的发展方向,而且与国际上的政府采购制度也是背道而驰的。他认为该《办法》有扰乱我国公共采购市场的统一监督管理的危险。

《中央招标代理机构资格认定管理办法》第六条第二款规定,依据《政府采购法》从事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的采购代理机构,其资格认定与管理办法由有关部门另行制定,不适用于本办法。

我们知道,勘察、可行性研究、设计、设备、材料、施工、监理、保险等方面的招标业务,均属于政府采购服务方面的业务,《办法》故意混淆了政府采购对象、公共资金、采购人、采购代理机构、采购方式、采购程序、主管机关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致使社会公众和广大的供应商无所适从,给监督管理造成了严重的障碍。

用“条子”钻“空子”

有不少人担心《办法》出台后将不利于政府采购的健康发展,担心《办法》的出台会给社会代理中介机构开了“便利的大门”,担心社会中介代理政府采购项目会影响政府采购中心和采购办的正常工作。

对此,谷律师同样表示担心。他认为以获取高额利润为目的的招标公司遍地开花,五花八门,各显神通,通过不正当竞争和各种不法手段,从中央机关各部委招揽采购代理业务,使我国的集中采购业务走向萎缩。他认为《中央招标代理机构资格认定管理办法》不可能给我国的公共采购事业带来春天。同时他还对各级政府机关为集中统一采购货物、工程和服务而专门设立的政府采购中心的地位和作用产生忧虑。

为了解决前述矛盾和部委之间的权力之争,谷律师提出建议,认为立法机关须将我国现有的《招标投标法》中相关的内容纳入到我国的《政府采购法》中,与此同时,他还建议我国的立法应该拒绝以营利为目的的招标公司代理政府采购业务,我国现行的两部公共采购法即《招标投标法》和《政府采购法》只有走向统一,才能与逐渐 WTO 《政府采购协定》接轨。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