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国家旅游局关于印发《旅游质量发展纲要(2013-2020年)》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5-04 01:47:22  浏览:9678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家旅游局关于印发《旅游质量发展纲要(2013-2020年)》的通知

国家旅游局


国家旅游局关于印发《旅游质量发展纲要(2013-2020年)》的通知

旅发〔2013〕6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局(委):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促进旅游发展方式转变,提高我国旅游质量总体水平,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我局组织编制了《旅游质量发展纲要(2013-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是我国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关键时期,是全面深化旅游业改革开放、加快转变旅游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面对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坚持质量强旅、建设旅游质量强国,是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改善民生与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迫切需要,是转变旅游发展方式、走规模增长与质量效益并重发展道路的内在要求,是实现旅游业科学发展、增强我国旅游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是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战略决策、将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必由之路。

  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旅游质量对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根据《纲要》确定的工作方针和发展目标,抓紧制定具体工作方案。要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将旅游质量工作纳入到本地区旅游发展规划,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有针对性地解决重点旅游质量问题。要发挥好《纲要》的指导作用,进一步夯实旅游质量基础,加强贯彻实施力度和检查考核,确保《纲要》目标的实现,推动旅游质量强国建设,促进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


国家旅游局
2013年3月18日



附件:《旅游质量发展纲要(2013-2020年)》

http://www.cnta.gov.cn/files/yutian/2013/2013%2003/《旅游质量发展纲要(2013-2020年)》.doc




旅游质量发展纲要
(2013—2020年)




国家旅游局
2013年3月
                 目 录
                
一、旅游质量基础与发展环境……………………………(1)
二、指导思想、工作方针与发展目标………………………(3)
   (一)指导思想
   (二)工作方针
   (三)发展目标
三、旅游质量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7)
   (一)强化企业质量主体作用
   (二)加强旅游质量监督管理
   (三)优化旅游质量发展环境
   (四)夯实旅游质量发展基础
   (五)推动旅游质量发展创新
四、旅游质量提升重点工程………………………………(15)
    (一)标准化试点示范工程
    (二)安全旅游建设工程
    (三)旅游品牌建设工程
    (四)旅游诚信建设工程
    (五)文明旅游推进工程
    (六)旅游人才培养工程
五、组织实施………………………………………………(20)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完善配套政策
    (三)狠抓工作落实
    (四)强化检查考核



      《旅游质量发展纲要(2013-2020年)》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促进旅游发展方式转变,提高旅游质量水平,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制定本纲要。
    一、旅游质量基础与发展环境
    质量是国家综合实力和国家文明程度的体现。旅游质量发展是建设旅游强国根本之策,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战略问题,关系到广大游客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旅游业整体形象。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宏观政策措施推动下,我国旅游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体系初步建立,旅游质量管理体系逐步完善。特别是国务院颁布实施《质量振兴纲要(1996年-2010年)》以来,我国质量发展的社会环境得到很大改善。2009年,国家旅游局颁布实施了《旅游服务质量提升纲要(2009-2015)》,在全行业开展了旅游质量年主题活动、旅游品牌创建、旅游标准化试点、旅游人才培养、旅游服务质量评价、旅游信息化和导游服务质量提升等七项提升工程,全行业质量意识不断增强,旅游产业整体素质不断提升,企业质量管理能力不断加强,旅游设施、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质量明显改善,主要旅游城市游客满意度稳步提升,覆盖旅游各要素各领域的标准体系基本建立。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我国正由世界旅游大国向世界旅游强国迈进。
    但是,我国旅游质量发展基础还很薄弱,旅游质量水平仍然滞后于旅游经济发展,追求发展速度和规模,忽视发展质量和产业素质的现象普遍存在,旅游质量管理体制机制不够健全,旅游诚信体系基础薄弱,恶性低价竞争比较普遍,旅游投诉渠道不够畅通,旅游监管力量相对不足,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旅游市场秩序没有根本好转。
    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是我国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关键时期,是全面深化旅游业改革开放、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国旅游业既面临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化改革开放、经济转型升级、社会文化繁荣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又面临着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和国际旅游市场竞争激烈的挑战。同时,随着大众旅游消费需求激增和多元化,旅游业发展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旅游质量问题更加重要,提高旅游发展质量和游客满意度水平成为新时期旅游业发展的迫切要求。面对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实施质量强旅战略、建设旅游质量强国,是保障广大游客切身利益、改善民生与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迫切需要,是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走规模增长与质量效益并重发展道路的内在要求,是实现旅游业科学发展、增强我国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通过制定并实施《旅游质量发展纲要(2013-2020年)》,全面提升我国旅游业发展质量,是贯彻落实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将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战略决策。
    二、指导思想、工作方针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让人民群众更加满意”为目标,以“实施质量强旅,打造中国服务”为主题,围绕“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重点,整体推进,落实责任,综合协调,大力实施旅游质量提升工程,全面提高旅游质量水平,促进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工作方针
    1.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更加满意作为旅游质量发展的价值导向。努力提高旅游设施、产品、服务、管理的人性化、科学化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要,促进游客满意度继续稳步提升。
    2.坚持诚信守法,把诚信旅游作为旅游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倡导旅游企业诚实守信、合法经营,完善旅游诚信体系,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形成激励守信、惩戒失信的旅游质量信用监督机制。
    3.坚持以质取胜,把“质量强旅”作为旅游质量发展的核心理念。构建各级政府部门监管、企业主体、行业自律、社会参与的旅游质量工作格局,推动旅游业做实基础、做精产品、做优服务、做大品牌、做强产业,依靠旅游质量创造竞争优势,增强我国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
    4.坚持安全发展,把安全旅游作为旅游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强化旅游安全意识,落实旅游安全责任,严格旅游安全监管,加强旅游安全风险管理,提高旅游安全保障能力,妥善处置旅游突发事件,切实保障广大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
    5.坚持夯实基础,把基础建设作为旅游质量发展的保障条件。深化理论研究,加强旅游法治建设,加强旅游人才培养,推进旅游标准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有利于旅游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
    6.坚持创新驱动,把质量创新作为旅游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提升旅游产业发展素质,推进旅游质量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旅游产品和旅游业态创新,增强旅游创新能力和旅游发展活力。
   (三)发展目标
    1.总体发展目标
    到2020年,旅游质量基础进一步坚实,旅游市场秩序明显改善,旅游服务水平显著提升,旅游质量体系更加完善,游客满意度居服务业前列,在国际上树立“美丽中国之旅”品牌,旅游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2.具体质量目标
   (1)环境与设施质量:到2020年,全国旅游业发展环境显著改善,旅游服务设施质量显著提升,旅游质量管理与旅游安全保障体系健全,旅游市场规范有序,旅游软实力显著增强,旅游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作用更加显著,游客对旅游环境与设施质量的满意度稳步提高。
   到2015年,旅游环境与设施质量发展的具体目标如下:
   ——旅游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旅游质量意识进一步增强,旅游质量发展观念广泛认同。旅游市场秩序明显好转,旅游质量监管与旅游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建立。旅游业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旅游业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和推动力量。
   ——旅游设施质量明显提升。旅游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质量明显改善,旅游目的地交通畅通,旅游标识系统完善,旅游咨询、服务信息系统进一步完善,旅游公共服务基本满足游客需求。
    (2)旅游产品质量:到2020年,旅游产品结构更趋合理,产品质量体系更加完善,产品创新能力和品牌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旅游产品质量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到2015年,旅游产品质量发展的具体目标如下:
   ——旅游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在继续丰富旅游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旅游需求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产品品质,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质旅游目的地、精品旅游线路和精品旅游景区。
   ——旅游品牌价值明显提升。培育一批国际知名的自主旅游品牌,创建一批旅游目的地品牌、旅游企业品牌、旅游服务产品品牌,旅游品牌价值和效益明显提升。
   ——产业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现代科技在旅游业推广应用更加广泛,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产业素质不断提升,智慧旅游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培育并形成一批拥有国际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旅游企业和集团。
   (3)旅游服务质量:到2020年,全面实现旅游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品牌化,旅游诚信体系更加完善,形成一批国家级旅游服务质量标杆单位,游客满意度得到明显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水平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到2015年,旅游服务质量发展的具体目标如下:
   ——旅游标准化水平明显提高。旅游质量标准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推动建立1-2项由我国主导的旅游国际标准,旅游标准覆盖面大幅提升,健全和完善旅游标准化运行机制,逐步建立健全旅游质量认证认可制度,创建一批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单位。
   ——特色旅游服务精品基本形成。实现旅游服务的特色化和精细化,培育形成一批特色旅游服务项目和品牌,基本形成专业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模式。
   ——游客满意度稳步提高。旅游行业自律能力和诚信意识明显增强,主要旅游城市平均游客满意度指数达到80以上,满意度位居全国服务业顾客满意度前列。
    三、旅游质量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强化企业质量主体作用
    1.明确旅游企业质量主体责任
    建立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制,明确企业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对旅游质量负首要责任,企业质量主管人员负直接责任。严格实施旅游企业岗位质量规范与质量考核制度,严格执行重大旅游质量事故报告及应急处理制度,切实履行质量担保责任与法定义务,依法承担旅游质量损害赔偿责任。
    2.提高旅游企业质量管理水平
    推动旅游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完善产品与服务质量标准,加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严格按标准经营和提供服务,严格进行质量检查与控制。提高旅游企业质量技术创新能力,加强现代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加强质量管理专业培训,增强旅游企业质量提升的技术和人才支撑能力。
    3.发挥优秀旅游企业引领作用
    推动旅游骨干企业将质量管理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方法向全行业延伸推广,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引领新产品开发和品牌创建,带动中小旅游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升级和管理与服务创新,增强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带动旅游企业质量水平的整体提升。
    4.推动旅游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强化旅游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建立健全履行社会责任机制,将履行社会责任融入旅游企业经营管理决策。鼓励旅游企业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通过对贫困地区的旅游投资带动当地脱贫致富。鼓励旅游企业积极实施旅游惠民行动和参与慈善等社会公益活动,树立对社会负责的良好形象。推动旅游企业加强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为城乡景观环境提升和文化繁荣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推动旅游企业切实保障游客、企业员工、合作方和有关方面的合法权益。
    5.加强导游队伍建设
    以提高导游服务水平为核心,综合提升导游队伍整体素质。积极探索建立体现导游人员业务技能、职业贡献、从业年限等综合因素的职业评价和晋升机制,建立导游执业、信用档案的信息化平台,借助社会监督,规范导游服务。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在岗培训,不断提高导游服务技能水平。加强对导游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宣传,形成理解导游、爱护导游、激励导游、监督导游的社会氛围。
   (二)加强旅游质量监督管理
    1.加快旅游法治建设
    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坚持运用法律手段解决旅游质量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认真贯彻实施《旅游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规范。严格依法行政,加强旅游执法队伍建设,规范执法行为。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整合多部门力量,形成综合协调、部门联动、分工协作、统一行动的旅游综合执法机制。
    2.加强旅游质量监管
    建立和完善标准宣贯、执法监管、投诉处理、诚信建设、质量评价等旅游质量监管制度。加强旅游质量监管机构建设,强化各级旅游部门的质量监督管理职能。完善旅游质量监督机制,建立行业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相结合,专职质监员和兼职质监员相结合的旅游质量监管网络。制定旅游质监执法机构考核评价办法,健全和完善旅游投诉、举报处理和信息发布制度。
    3.实施旅游风险管理
    完善旅游安全风险管理工作机制,提升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对重点旅游目的地和高风险旅游产品旅游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加强风险信息资源共享,建立和完善旅游风险预警预报制度,对重大旅游安全隐患及时提出处置措施。建立旅游企业重大事故报告制度,健全旅游安全风险应急预案。
    4.加强旅游质量统计分析
    建立健全包括旅游标准化覆盖率、游客满意度等内容的旅游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推动将旅游质量指标纳入到旅游统计指标体系。建立和完善旅游质量分析报告制度,定期评估分析旅游质量状况及质量竞争力水平。
    5.提升旅游行业自律水平
    强化各级各类行业协会的自律功能,完善行规行约,规范企业经营行为,维护旅游市场正常秩序,保护游客、旅游企业、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
   (三)优化旅游质量发展环境
    1.营造良好的旅游市场环境
    坚持“标本兼治、疏堵结合”的方针,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建立旅游市场综合治理机制,形成公平有序、优胜劣汰、诚实守信的旅游市场环境。建立健全社会监督员制度,完善质量投诉信息平台,畅通旅游投诉和消费维权渠道,有效调解和处理旅游质量纠纷。
     2.营造诚信的消费环境
    进一步拓展旅游服务功能,提高旅游消费的便利化程度,充分发挥中介机构在旅游咨询服务及相关的质量调查、检查评定、信用评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旅游质量服务评价的市场化进程。培育游客的质量意识,引导游客品质旅游、理性消费。
    3.营造健康的社会舆论环境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宣传的作用,大力宣传和普及旅游质量基础知识,宣传质量管理先进典型,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性旅游服务质量促进活动,加大对忽视旅游服务质量和违法违规经营行为的曝光力度,加强旅游质量舆论监督。
    4.营造浓厚的质量文化环境
    倡导树立“质量是旅游企业的生命”的理念,实施以质取胜的经营战略,将诚实守信、持续改进、创新发展、追求卓越的质量精神转化为旅游行业、旅游企业及广大员工的行为准则,自觉抵制违法旅游经营行为,努力形成重视质量、追求质量、崇尚质量的良好氛围。
   (四)夯实旅游质量发展基础
    1.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
    全面实施标准化引领战略,进一步发挥旅游标准在旅游业发展中的规范、引导和促进作用。加大旅游标准制修订工作力度,推动旅游行业标准领域自主创新,不断提升标准的先进性、有效性和适用性,加快旅游标准体系建设,扩大旅游标准覆盖范围。加大旅游标准宣贯力度,促使更多旅游企业、科研院校、社会机构等主动参与各项标准的制定。创新旅游标准化管理体制、工作机制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和旅游企业协调配合、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增强实质性参与国际旅游标准化活动的能力,推动我国优势旅游标准成为国际标准。
    2.优化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以满足游客需求为导向,全面落实《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进一步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推进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以整合完善“12301”旅游咨询中心为重点,建立健全覆盖全国的旅游咨询和旅游投诉网络、线上线下旅游信息服务集群和旅游信息声讯服务系统。健全旅游安全保障法制、体制、机制,强化旅游安全风险防范,提升旅游紧急救援和保险保障体系。加快旅游交通便捷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公共交通的旅游服务功能,加快集散中心体系、旅游交通引导标识系统和自驾游服务体系的建设。加快旅游惠民便民服务体系建设,推出更多优惠和便民措施,完善城镇旅游功能和便民设施,优化旅游休憩环境。
    3.健全旅游质量评价体系
    建立健全以游客满意度为核心,以环境质量、旅游设施质量、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等为主要指标的旅游质量评价体系。完善游客满意度测评体系和评价制度,继续发布季度和年度游客满意度调查报告,促进调查成果向旅游监管手段转化。逐步开展旅游目的地居民满意度、旅游从业人员满意度调查与评价工作,促进旅游综合满意度的提升。
    4.健全旅游质量认证认可体系
    积极探索并逐步健全适应旅游业发展的旅游质量认证认可体系,积极推进旅游质量、环境、服务、知名旅游品牌和旅游职业资格认证工作,加强对认证认可工作的监督管理,提升旅游认证认可管理水平与服务能力。
    5.推进旅游质量信息化建设
    加快旅游质量信息网络建设,建立统一的旅游质量信息服务平台。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加强旅游质量信息的采集、追踪、分析、处理和发布,实现旅游服务质量信息共享、快速传递、及时更新。继续深化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工作,形成国家智慧旅游建设与运营规范,推进国家层面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各级旅游部门信息化建设,继续推进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游企业建设。提高旅游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提升旅游质量安全动态监管、质量风险预警、突发事件应对、质量信用管理的效能。完善旅游质量信息发布制度,为公众提供准确、可靠、及时的质量信息。
   (五)推动旅游质量发展创新
    1.完善质量工作运行机制
    构建政府监管、企业主体、行业自律、社会参与的旅游质量工作机制,充分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维护旅游质量安全,充分发挥市场和企业在促进旅游质量发展中的能动作用,实现旅游质量长效管理。加大政府部门旅游质量综合管理和旅游质量安全保障能力投入,强化旅游质量工作基础建设,提升旅游质量监管部门的履职能力。
    2.健全质量评价考核机制
   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旅游质量工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在全国质量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框架下,完善旅游行业质量工作评价指标和考核制度,将旅游质量工作纳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质量工作绩效考核评价内容。加强考核结果的反馈,强化考核结果运用。
    3.强化质量准入退出机制
    发挥质量监管功能作用,建立制度化、规范化、公开化的旅游质量准入和退出机制,制定具体实施办法,严格质量标准准入条件,对不能满足准入条件、不能保证旅游质量和整改后仍然达不到要求的旅游经营服务者,予以取消等级、强制退出或依法取缔。
    4.创新质量发展激励机制
    建立对旅游质量管理先进、成绩显著的组织和个人的奖励机制,激励广大企业和全行业重质量、讲诚信、树品牌。发挥品牌引领作用,建立旅游品牌培育激励机制,鼓励各级政府对成功创建国际及中国知名品牌的旅游单位与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四、旅游质量提升重点工程
    (一)标准化试点示范工程
    深化旅游标准化试点工作,发挥旅游标准化示范效应,进一步扩大旅游标准化试点范围。通过深入开展旅游标准化试点示范工作,不断扩大我国旅游标准覆盖领域和范围,强化旅游业标准的实施效果,完善旅游标准化运行机制,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专栏1 旅游标准化示范工程
01目标 扩大旅游标准实施范围和影响力,发挥旅游标准化示范效应,提升旅游产业素质和旅游服务质量
02任务 加强标准宣贯;创新工作机制;推动标准试点;增强示范效果
03措施 ①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行业(中介与技术机构)推动与支撑”的旅游标准化运行机制。②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旅游标准化示范单位。③建立健全国家旅游技术标准资源服务平台。④制定旅游企业标准化工作指南。⑤鼓励旅游企业制订完善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的企业标准,编制质量手册,强化产品特色,完善服务流程,提供差异化、定制化和个性化服务。⑥建立旅游标准实施评价与认证体系,对旅游标准化实施效果进行评价。⑦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并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旅游标准化的宣传工作。
   (二)安全旅游建设工程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保障游客生命财产安全为出发点,大力实施安全旅游工程,加强旅游安全宣传培训教育,加大旅游安全监督管理力度,深化旅游安全综合治理,完善旅游安全保障体系。
   专栏2 安全旅游建设工程
01目标 保障游客旅游安全,树立“中国是安全的旅游目的地”形象
02任务 加强旅游安全监督;深化旅游安全综合治理;完善旅游安全保障体系
03措施 ①健全旅游安全法规,研究出台《旅游安全管理办法》,明确安全职责,强化企业主体责任。②推进旅游安全标准建设,加快制定实施《旅游紧急救援服务规范》、《旅行社安全规范》等相关标准。③完善旅游应急预案体系,加强预案演练。④加强旅游安全风险的监测、评估和预警,加强旅游安全风险源、风险点的普查登记、分级分类、动态监测和信息披露等制度建设,建立完善重大危险源动态数据库,完善旅游目的地安全风险提示制度,提高旅游监测预警能力。⑤强化旅游安全综合治理和安全隐患排查,加强旅游交通、旅游餐饮、高风险旅游项目、大型活动等重点环节和重点部位以及旅游黄金周、高峰时段和突发事件等的联合安全监管和安全保障。⑥加强旅游容量预报与控制,确保景区生态环境安全和旅游活动相对舒适。⑦建立旅游紧急救援体系,加强各相关旅游接待单位的紧急救援设施、设备和队伍建设,依托大型旅游景区建立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旅游紧急救援队伍及救援基地,加强部门间、地区间和国家间的旅游应急协调联动,全面加强旅游紧急救援能力建设。⑧开展旅游安全知识宣传,强化旅游安全培训,提高旅游者和从业人员的安全知识水平和应急能力。⑨深化“旅保合作”,继续推动实施旅行社责任保险统保示范项目,完善旅游保险体系,进一步发挥旅游保险在转移风险、救援善后等方面的作用。
    (三)旅游品牌建设工程
    大力实施旅游名牌发展战略,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把旅游品牌建设作为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旅游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制定并实施培育旅游品牌发展的制度措施,开展旅游品牌创建工作,着力塑造“美丽中国”的国家旅游品牌形象,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影响力的知名旅游品牌。鼓励各地和旅游企业开展品牌宣传推广活动,支持旅游企业实施品牌经营和市场多元化战略,提升旅游品牌效应。
   专栏3 旅游品牌建设工程
01目标 创建旅游品牌,提升品牌价值,打造中国服务
02任务 建立旅游品牌建设标准体系;推动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开展知名旅游品牌创建工作;完善旅游品牌管理机制;提升旅游品牌效应
03措施 ①制定并实施旅游品牌建设系列标准,构建旅游目的地品牌、旅游产品品牌、旅游企业品牌等多元化的旅游品牌体系。②培育和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目的地或旅游城市群,开展中国最佳或优秀旅游目的地(城市、乡村)、特色旅游村镇和旅游度假区、生态旅游示范区、森林旅游示范区、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等建设工作。③重点整合提升和规划建设“长江三峡”、“丝绸之路”、“香格里拉”、“青藏铁路”等精品旅游线路,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旅游品牌。④着力培育品牌旅游企业,培育大型品牌旅游集团,着力扶持和培育一批民族品牌旅游企业(集团),精心打造一批中国旅游驰名商标和旅游名牌企业;鼓励和支持旅游企业开展品牌连锁经营,拓展品牌旅游产品;鼓励知名旅游企业以品牌为纽带,跨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开拓海外市场,扩大旅游品牌效应,提高中国旅游品牌国际化水平。⑤继续推进旅游企业质量提升、等级评定与品牌创建工作。⑥开展旅游服务质量标杆单位创建和旅游服务质量对比提升活动。⑦制定并实施培育旅游品牌发展的制度措施,加大旅游品牌的保护与管理;建立和完善旅游品牌价值评价制度与评价体系,组织开展品牌价值评价,发布评价结果,提升旅游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⑧大力开展旅游品牌宣传推广活动。
    (四)旅游诚信建设工程
    加强旅游诚信宣传教育,引导旅游企业注重质量、品牌和形象声誉,使诚信成为旅游企业和旅游从业人员经营服务的理念和自觉行为。加强旅游诚信体系和制度建设,建立旅游质量信用信息收集、信息发布、失信惩戒等制度。完善旅游企业和旅游从业人员服务质量信用档案,健全旅游质量信用评价体系,完善诚信旅游管理系统。
   专栏4 旅游诚信建设工程
01目标 完善诚信旅游体系,提升行业道德素养,营造放心消费环境
02任务 加强旅游诚信宣传教育;建立诚信旅游制度规范;推进旅游企业诚信经营;完善诚信旅游管理系统
03措施 ①开展诚信旅游主题宣传活动,形成全社会、全行业提倡诚信的氛围,重点加强旅游企业诚信教育,引导旅游企业诚实守信、合法经营。②建立旅游质量信用信息收集与发布,完善旅游企业质量信用档案和旅游产品质量信用信息记录,健全包括旅游企业、从业人员诚信记录在内的旅游资源基本信息库。③引导旅游企业建立相应的诚信管理与监督机制,制定旅游质量诚信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和旅游从业人员诚信服务准则,规范旅游经营行为。④促进旅游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建立规范化的诚信经营管理和服务体系。⑤利用国家质量信用信息平台,实现行业质量信用信息的多部门互通共享。⑥鼓励发展旅游质量信用服务机构,发展质量信用服务市场。⑦推动“全国旅游团队服务管理系统”的全面应用,研究开发“全国旅游景区动态监测与游客评价系统”,实施出境旅游优质供应商计划。⑧建立旅游经营服务失信名单,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发布旅游服务质量信息,进行舆论监督。曝光违法失信的旅游企业及从业人员,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
    (五)文明旅游推进工程
    加强文明旅游宣传教育,积极倡导文明旅游、健康旅游方式。全面提高国民旅游文明素质,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国民增强旅游质量消费意识、理性消费意识和勤俭节约意识,建立健全提升公民旅游文明素质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行业精神文明建设,提升旅游行业文明程度。
   专栏5 文明旅游推进工程
01目标 提高旅游文明程度,提升国民文明素质
02任务 倡导文明旅游方式;提升国民旅游素质;建设文明旅游行业
03措施 ①贯彻实施《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和《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计划》,引导广大旅游者自觉遵守《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②通过各种方式普及旅游常识和法规知识,引导游客进一步明确旅游消费的权利和义务,促进旅游者的理性消费和合理维权,引导国民树立“优质优价”和“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消费观念。③完善导游领队全程文明教育责任制,使导游和领队更好地承担起引导游客文明旅游的职责。④在各类风景旅游区和旅游服务场所通过发布公益广告、设立文明监督岗、评选文明游客等方式,教育和引导游客文明游览。⑤开展文明旅游形象大使、文明导游、文明旅游企业、文明游客评选等系列活动,创建全国文明旅游单位。⑥创建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推荐质量管理水平高、质量信誉好的旅游企业成为国家级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
   (六)旅游人才培养工程
    实施“人才强旅,科教兴旅”战略,以旅游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加强旅游人才培养,扩大旅游人才规模,优化旅游人才结构,提升旅游人才素质,改善人才发展环境,稳定旅游人才队伍,提高人才使用效能,为旅游质量发展提供充分的人力资源保障。
   专栏6 旅游人才培养工程
01目标 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为旅游质量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02任务 完善旅游人才机制;实施重点人才培养工程;加强旅游质量教育
03措施 ①建立和完善旅游职业资格和职称制度,健全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培育职业经理人市场。②完善旅游从业人员的薪酬机制和激励机制,改善旅游人才发展环境。③支持旅游院校加强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引导旅游院校充分利用旅游教育资源,创造条件开设旅游质量管理、旅游标准化等课程,培养高层次旅游质量管理人才。④积极开展多层次多类别旅游质量培训,包括标准化、质量管理和服务技能培训等。⑤扩大旅游质量教育和人才开发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大旅游质量科研投入,提高旅游质量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水平。
    五、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筹领导下,推动建立旅游质量发展工作制度,研究解决和协调处理重大旅游质量问题,督促检查本纲要贯彻实施情况。国家旅游局会同质检总局研究建立两部门推进旅游服务质量提升的长效合作机制,联合部署相关工作及年度性专项活动。各级地方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按照本纲要部署和要求,把旅游质量发展目标纳入本地区旅游发展规划,加强政策引导,推动将旅游质量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和各级政府质量绩效考核体系,制订落实本纲要的阶段性或专项性旅游质量提升行动计划或实施方案,明确目标责任,加强部门合作,认真组织实施,定期组织召开旅游质量工作会议,研究部署旅游质量提升工作,切实提高旅游质量发展的组织保障水平。
    (二)完善配套政策
    地方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围绕旅游质量发展目标,实施促进旅游质量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加大对旅游质量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旅游品牌建设、旅游科技应用等方面的政策和财政支持力度。推动建立各级政府质量奖励制度,对旅游服务质量创优、旅游技术标准创新、旅游品牌创建、旅游诚信建设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三)狠抓工作落实
    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联合相关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加强协调配合,将落实旅游质量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同解决当前突出质量问题相结合,有针对性地解决重点旅游质量问题。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层层分解和落实本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夯实旅游质量基础,推进旅游质量工程,加强旅游质量保障,提高旅游质量水平。
    (四)强化检查考核
    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建立落实本纲要的工作责任制,对纲要的实施情况进行严格检查考核,务求取得实效,确保旅游质量各项工作目标的完成,对纲要实施过程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国家旅游局将适时检查考核本纲要的贯彻实施情况。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陕西省城乡供水用水条例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


陕西省城乡供水用水条例
  

(2008年7月30日陕西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规划与建设

第三章水源与水质

第四章设施管理与维护

第五章供水与用水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城乡供水用水活动,保障供水用水安全,维护供水单位和用水户的合法权益,协调发展城乡供水事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国务院《城市供水条例》,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城乡供水用水及其管理活动。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城乡供水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保障城乡生活、生产用水的需要。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在财政预算中列出专项资金,保障城乡供水事业的发展。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供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各自职责权限范围内供水用水的管理工作。

发展和改革、卫生、环境保护、质量技术监督、价格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供水用水的相关行政管理工作。

第五条 城乡供水实行开发水源与节约用水相结合、优先保障生活用水、统筹兼顾工业用水和其他用水的原则,确保城乡供水用水安全。

第六条 鼓励研究、开发、应用和推广城乡供水用水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在城乡供水建设、管理、保护和科研等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 规划与建设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城乡供水发展规划,经上级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由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城乡供水发展规划应当纳入城乡规划。

城乡供水发展规划应当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水的需求。

城乡供水发展规划需要修改的,应当按照原审批程序报批。

第九条有条件的乡村应当实行集中供水。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和支持兴建乡村集中供水设施。

没有条件实行集中供水的乡村,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勘探水源,采取打井、修渠、建蓄水井(池)等多种措施,保障缺水乡村村民的饮用水安全。

鼓励社会各方投资、捐资兴建乡村集中供水设施。

乡村集中供水设施产权属投资人所有。

第十条 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中水生产纳入城乡供水发展规划,通过多种渠道投资兴建中水生产设施及相关的基础设施,加强污水的回收利用,规定中水使用的范围和补偿办法,提高中水利用率。

第十一条 城乡供水工程建设项目应当符合城乡供水发展规划,并按照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第十二条 城乡供水工程的设计、施工应当符合国家及本省技术标准和规范,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

监理单位和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承担供水工程质量监督的责任。

第十三条 城乡供水工程竣工后,应当按照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验收,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

供水设施及器具应当符合国家和本省标准。

城乡供水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建设单位应当在三个月内将工程档案资料移交城乡建设档案机构并向当地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四条 建筑物高度对水压的要求超过国家规定的水压标准时,建设单位应当自行设置蓄水池、加压站等二次供水设施。二次供水设施的设计、施工应当执行国家和本省的相关标准。

二次供水设施竣工后,建设单位组织验收时应当通知供水单位参加。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



第三章 水源与水质



第十五条 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协调全省用水计划,建设公共备用水源。

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城乡供水发展规划,合理安排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有计划的开发新水源,建设公共备用水源,并采取措施防止水源枯竭和水体污染,保障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

城乡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定和监督管理,依照《陕西省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保护条例》的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 城镇公共供水系统覆盖区域内,不得新建自备水源工程取水,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限期关闭已建的自备水源工程。实行集中供水的乡村由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决定逐步关闭自备水源。

公共供水系统不能满足用水户需要,确需使用自备水源或者建设自备水源工程取水的,须经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水行政主管部门在批准前应当征求供水单位的意见。自备水源工程供水,应当符合法律法规及国家、省相关技术规范的要求。

第十七条 城乡供水水质应当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供水单位应当设置水净化消毒设施和水质检验室,配备水质检验人员,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供水安全产品和消毒产品。

供水单位应当对水源水、出厂水、管网水、用户终端水等进行水质检测,每月向设区的市、县(市、区)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检测结果。

二次供水设施管理者每半年应当对供水设施清洗消毒,并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对水质进行检测,保障二次供水水质符合国家标准。

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水质监测网络,加强对城乡供水水质的日常监测,切实保证供水水质安全。

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乡居民生活饮用水卫生的监督检测工作,定期对供水水质进行检测,并向社会公布检测结果。



第四章 设施管理与维护



第二十条 城镇公共供水设施,以总水表结算的,总水表及总水表水源侧的供水设施归供水单位所有,总水表用户侧的供水设施归用水户所有;以户表结算的,总阀门及总阀门水源侧的供水设施,归供水单位所有,总阀门至户表的供水设施,归用水户共有,户表和户表用户侧的供水设施归用水户所有。

乡村集中供水设施,户表水源侧的供水设施,归投资者所有;户表和户表用户侧的供水设施归用水户所有。

供水设施由产权人或者管理者负责管理维修。用水户共有的供水设施,经验收合格后,可以委托供水单位统一管理。

第二十一条 供水单位应当建立健全供水设施维护制度,定期巡查供水设施,确保供水设施安全运行。

第二十二条 未经供水单位的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城镇公共供水管道、乡村集中供水管道上连接取水设施。禁止生产或者使用有毒有害物质的单位将生产设施与城镇公共供水管道、乡村集中供水管道连接。

自建供水设施需要与城镇公共供水管道、乡村集中供水管道连接的,自建供水设施单位应当向供水单位提出申请,经供水单位同意,并对自建供水设施检验合格后,方可连接。

第二十三条 公共供水管道及其附属设施的安全保护范围内,禁止下列活动:

(一)修建建筑物、构筑物;

(二)开沟挖渠、挖砂取土;

(三)打桩、顶进作业;

(四)其他损坏供水设施的活动。

公共供水管道及其附属设施安全保护范围由设区的市、县(市、区)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划定。

第二十四条 建设工程涉及公共供水设施的,建设单位应当在工程开工前查明建设范围内的公共供水设施情况,影响公共供水设施安全的,建设单位应当与供水单位商定安全保护措施,由建设单位负责实施。

建设单位在施工中造成公共供水设施损坏的,由供水单位组织抢修,所需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造成损失的予以赔偿。

第二十五条 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装、迁移、拆除或者终止运行城镇公共供水、乡村集中供水设施。需要改装、迁移、拆除或者终止运行供水设施的,建设单位应当与供水单位协商一致,并报设区的市或者县(市、区)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所需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

第二十六条 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拆卸、启封、围压、堆占用于结算的水表。

结算水表属用水户的,发生损毁、停行、逆行、滞行时,用水户应当及时告知供水单位维修。

第二十七条 公共消防用水设施由公安消防机构监督和使用;单位内部的消防用水设施由单位维修和管理,公安消防机构监督检查。

消防用水设施专门用于扑救火灾,因特殊情况需要用于其他事项的,须经当地公安消防机构和供水单位同意。



第五章 供水与用水



第二十八条 公共供水实行特许经营制度。取得特许经营权的供水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稳定的供水水源;

(二)有符合设计要求的供水设施;

(三)供水水质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四)有原水水质和供水水质检测能力;

(五)有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卫生许可证;

(六)有合格的从业人员;

(七)有保证安全、稳定供水的规章制度;

(八)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乡村集中供水为村民集体兴办自用的,参照前款条件执行。

公共供水不得擅自歇业、停业。确需歇业、停业的,应当提前三个月告知供水行政主管部门。

第二十九条 特许经营权应当通过招标投标的方式取得。

设区的市或者县(市、区)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特许经营招投标方案征求省供水行政主管部门意见后,报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组织实施,并与中标供水单位签订供水特许经营协议。

已取得供水经营权的供水单位,经审查符合本条例第二十八条第一款规定的,设区的市或者县(市、区)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与其签订特许经营协议,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十条 国有供水单位吸收社会资本,所有制形式或者生产经营方式发生变更的,其实施方案应当由供水单位的行政主管部门征求省供水行政主管部门意见后,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三十一条 供水单位应当与用水户签订供水用水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乡村集中供水单位根据实际需要,可以与用水户签订供水用水合同,或者制定供水用水公约,规范供水用水行为。

第三十二条 供水单位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供水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压力和水质标准,保障安全正常供水;

(二)依照价格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水价标准计量收费;

(三)定期检查、维护供水设施;

(四)设立供水事故抢修电话,并向社会公布;

(五)接受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及卫生、环境保护、价格、质量技术监督等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

乡村集中供水为村民集体兴办自用的,参照前款执行。

第三十三条 用水户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按时交纳水费,不得拖欠或者拒付;

(二)不得擅自改变用水性质;

(三)不得盗用或者擅自向其他单位和个人转供用水;

(四)不得在公共供水管道上直接装泵抽水;

(五)变更或者终止用水,应当到供水单位办理相关手续。

第三十四条 用水户未按合同约定交纳水费的,供水单位可以向欠费的用水户送达《催款通知单》,用水户收到《催款通知单》后30日内仍未交纳水费的,供水单位可以按照合同约定停止供水。被停止供水的用水户交清拖欠的水费后,供水单位应当在12小时内恢复供水。

供水单位对欠费用水户停止供水的,不得影响对其他正常交费用水户的供水。

第三十五条 用水户或者供水单位对水表准确度有异议的,可以申请具有相应资质的计量检定机构检测。计量误差超过规定标准的,产权人应当更换水表,并承担检测费用;计量误差符合规定标准的,由申请人承担检测费用。

第三十六条 因检修、施工等原因需要临时停水的,供水单位应当提前24小时通知用水户;发现供水设施损坏或者遭到破坏等原因造成停水的,供水单位应当在2小时内组织抢修,必要时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启动供水应急预案。

第三十七条 在紧急情况下,供水单位可以对影响抢修作业的设施、物件等采取必要的处置措施,抢修作业完成后,供水单位应当及时恢复原状,造成损失的,予以赔偿。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和干扰供水设施的抢修。

第三十八条 公共事业用水,应当优先使用中水。

市容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等公共事业用水,应当办理用水手续,定期向供水单位结算水费。

第三十九条 供水价格按照用水性质和用途实行分类水价。供水价格按照生活用水保本微利、生产和经营用水合理定价的原则,实行政府定价。

城镇居民生活用水根据条件逐步实行阶梯式计量水价,其他用水实行超计划超定额累进加价。

供水价格低于合理成本的,应当按照法定程序调整价格或者由政府给予补贴。调整水价应当听证。

村民集体兴办自用的集中供水价格由村民自治组织确定。

第四十条 县级以上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编制供水应急预案,预防和减少突发供水事件造成的损害,保证供水安全。

供水单位应当制定突发事件和公共安全事故的应急预案,建立应急救援组织,配备救援器材设备,定期组织演练。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未按指定期限关闭城镇公共供水覆盖区域内自备水源工程的,由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供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按照以下规定予以处罚;造成损失的,赔偿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将生产、使用有毒有害物质的设施与城镇公共供水管道或者乡村集中供水管道连接的,处五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罚款;

(二)擅自将自建的供水设施与城镇公共供水管道或者乡村集中供水管道连接的,处五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三)危害城镇公共供水、乡村集中供水设施安全的,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四)擅自改装、迁移或者拆除城镇公共供水、乡村集中供水设施的,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三条 供水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供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赔偿损失:

(一)供水水质不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

(二)在正常供水情况下,供水水压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的;

(三)擅自停止供水或者未履行停水通知义务的;

(四)供水设施发生故障,未及时组织抢修的。

第四十四条 二次供水设施管理者未按规定对其供水设施清洗消毒,或者二次供水水质不符合国家标准的,由县级以上供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供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以下规定予以处罚;造成损失的,赔偿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用水户盗用公共供水的,责令改正,补交水费,对单位可处三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可处二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

(二)擅自拆卸、启封、围压、堆占用于结算水表的,责令改正,可处五十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

(三)擅自转供公共供水的,责令改正,拆除转供水设施;转供公共供水牟利的,没收其违法所得,并处三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四)擅自改变用水性质的,责令改正,补交水费,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五)在公共供水管道上直接装泵抽水的,责令改正,没收抽水装置,并处二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其他行为,法律、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七条 对单位处以五万元以上罚款、对个人处以二千元以上罚款的,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

第四十八条 供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监察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四十九条 本条例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公共供水是指供水单位以公共供水管道及其附属设施向单位和个人的生活、生产和其他活动提供用水,包括城镇公共供水和乡村集中供水;

(二)自建设施供水是指用水单位以其自行建设的供水水源、管道及其附属设施向本单位的生活、生产和其他活动提供用水;

(三)二次供水是指将公共供水通过储存、加压等措施提供用水户使用的供水过程;

(四)中水是指污水经过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标准,可在一定范围内重复使用的再生水。

第五十条 本条例自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





内蒙古自治区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

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


内蒙古自治区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

  (2001年9月22日内蒙古自治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

内蒙古自治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 65 号

  2001年9月22日内蒙古自治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内蒙古自治区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自2002年1月1日起施行。

            2001年9月22日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住房公积金的管理,维护住房公积金所有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城镇住房建设,提高城镇居民的居住水平,根据国务院《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自治区行政区域内住房公积金的缴存、提取、使用、管理和监督。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住房公积金,是指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及其他城镇企业、事业单位(以下简称单位)及其在职职工缴存的长期住房储金。
  第四条 职工及其所在单位应当缴存住房公积金。职工及其所在单位缴存的住房公积金,属于职工个人所有。
  第五条 住房公积金的管理实行住房委员会决策、住房资金管理中心运作、银行专户存储、财政监督的原则。
  第六条 自治区人民政府建设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指导自治区行政区域内住房公积金的管理工作;各级住房资金管理中心受同级人民政府建设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
  第七条 自治区人民政府、盟行政公署和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应当设立住房委员会,作为住房公积金管理的决策机构。
  住房委员会由下列人员组成:人民政府或者盟行政公署及盟行政公署所在地政府负责人,建设、财政、计划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工会代表,专家。
  第八条 住房委员会在住房公积金管理方面履行下列职责:
  (一)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和调整住房公积金的具体管理措施,并监督实施;
  (二)根据本条例的规定,拟订住房公积金的具体缴存比例;
  (三)确定住房公积金的最高贷款额度;
  (四)审批住房公积金归集、使用计划;
  (五)审批住房公积金归集、使用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六)法律、法规赋予的其他职责。
  第九条 自治区人民政府、盟行政公署和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应当按照精减、效能的原则,设立住房资金管理中心。
  盟行政公署所在地的市、旗和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所辖区,不设立住房资金管理中心。其他旗县(市)原则上不设立住房资金管理中心,确需设立的,应当经盟行政公署或者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审核后,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
  住房资金管理中心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独立的事业单位。
  第十条 住房资金管理中心履行下列职责:
  (一)编制、执行住房公积金的归集、使用计划;
  (二)负责记载职工住房公积金的缴存、提取、使用等情况;
  (三)负责住房公积金的归集、核算;
  (四)审批住房公积金的提取、使用;
  (五)负责住房公积金的保值和归还;
  (六)编制住房公积金归集、使用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七)承办住房委员会决定的其他事项。
  第十一条 自治区住房资金管理中心负责对自治区直属单位住房公积金的具体管理工作,并对盟行政公署、设区的市住房资金管理中心进行业务指导;盟行政公署、设区的市住房资金管理中心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住房公积金的具体管理工作。
  不设立住房资金管理中心的旗县(市),由盟行政公署、设区的市住房资金管理中心进行住房公积金的归集、支付、核算、运用;根据需要也可以经盟行政公署、设区的市住房委员会批准,由盟行政公署、设区的市住房资金管理中心在当地采取委托等方式,办理住房公积金的归集、支付等业务。
  第十二条 住房资金管理中心应当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的有关规定,委托住房委员会指定的银行(以下简称受委托银行)办理住房公积金存贷款等金融业务和住房公积金帐户的设立、缴存、归还等手续。
  住房资金管理中心要与受委托银行签订委托合同。
  第十三条 住房资金管理中心应当在受委托银行设立住房公积金存款专户。
  住房公积金由住房资金管理中心直接归集,统一存储到住房公积金存款专户。住房资金管理中心必须为缴存住房公积金的职工设立个人帐户,每个职工只能有一个住房公积金帐户;同时必须建立职工住房公积金明细帐,记载职工个人住房公积金的缴存、提取等情况。
  第十四条 新设立的单位应当自设立之日起三十日内到住房资金管理中心办理住房公积金缴存登记,并为本单位职工办理住房公积金帐户设立手续。
  单位合并、分立、撤销、解散或者破产的,应当自发生上述情况之日起三十日内由原单位或者清算组织到住房资金管理中心办理变更登记或者注销登记,为职工办理住房公积金帐户转移或者封存手续,并告知职工本人。
  第十五条 单位录用职工的,应当自录用之日起三十日内到住房资金管理中心办理缴存登记,并为职工办理住房公积金帐户的设立或者转移手续。
  单位与职工终止劳动关系的,单位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三十日内到住房资金管理中心办理变更登记,为职工办理住房公积金帐户转移或者封存手续,并告知职工本人。
  第十六条 职工住房公积金的月缴存额为职工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总额乘以职工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
  单位为职工缴存的住房公积金的月缴存额为职工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总额乘以单位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
  第十七条 新参加工作的职工从参加工作的第二个月开始缴存住房公积金,职工月缴存额为职工本人当月工资总额乘以职工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单位月缴存额为职工本人当月工资总额乘以单位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
  单位新调入的职工从调入单位发放工资之月起缴存住房公积金,职工月缴存额为职工本人当月工资总额乘以职工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单位月缴存额为职工当月工资总额乘以单位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
  第十八条 职工和单位住房公积金的缴存比例均不得低于百分之六。有条件的盟行政公署、设区的市、旗县(市)可以适当提高缴存比例,具体缴存比例由住房委员会拟订,经盟行政公署、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审核后,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九条 职工个人缴存的住房公积金,由所在单位或者财政部门每月从其工资中代扣代缴。
  由单位直接发放工资的,单位应当于每月发放职工工资之日起五日内将单位缴存的和单位为职工代缴的住房公积金汇缴到住房资金管理中心,由住房资金管理中心存入住房公积金存款专户内,并计入职工住房公积金帐户。
  由财政部门发放工资的,财政部门应当依据单位提供的职工个人缴存额,在发放职工工资时代扣,由单位工资开户银行在三日内代缴至住房资金管理中心在受委托银行开设的住房公积金存款专户内。住房资金管理中心依据财政部门和工资开户银行提供的代缴额,记职工住房公积金明细帐。
  第二十条 单位应当按时、足额缴存住房公积金。
  对缴存住房公积金确有困难的单位,经本单位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工会讨论通过,并经住房资金管理中心审核,报住房委员会批准后,可以降低缴存比例或者缓缴;待单位经济效益好转后,再提高缴存比例或者补缴。
  第二十一条 住房公积金自存入职工住房公积金帐户之日起按照国家规定的利率计息。
  第二十二条 住房资金管理中心要为缴存住房公积金的职工发放住房公积金手册、查询卡、对帐单等缴存住房公积金的有效凭证。
  第二十三条 单位为职工缴存的住房公积金,按照下列规定列支:
  (一)机关在预算中列支;
  (二)事业单位由财政部门核定收支后,在预算或者费用中列支;
  (三)企业在成本中列支。
  各级财政部门应当在年度预算中足额安排为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缴存的住房公积金,足额核定企业为职工缴存的住房公积金。
  第二十四条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提取住房公积金帐户内的存储余额:
  (一)购买、建造、翻修、大修自住住房的;
  (二)离休、退休的;
  (三)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并与单位终止劳动关系的;
  (四)户口迁出所在的盟、设区的市或者出境定居的;
  (五)偿还贷款本息的;
  (六)房租超出家庭工资收入规定比例的。
  职工死亡或者被宣告死亡的,职工的继承人、受遗赠人可以提取职工住房公积金帐户内的存储余额。
  第二十五条 缴存住房公积金的职工,在购买、建造、翻建、大修自住住房时,可以按规定向住房资金管理中心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住房资金管理中心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十五日内作出准予贷款或者不准予贷款的决定,并通知申请人。
  住房公积金贷款的风险,由住房资金管理中心承担。
  第二十六条 住房资金管理中心在保证职工提取住房公积金和贷款的前提下,经住房委员会批准,可以将住房公积金用于购买国债。
  住房资金管理中心不得向他人提供担保。
  第二十七条 财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住房公积金归集、提取和使用情况的监督。住房资金管理中心应当每年定期向同级财政部门和住房委员会报送财务报告,并将财务报告向社会公布。
  住房资金管理中心应当依法接受审计部门的审计监督。
  第二十八条 住房资金管理中心和职工有权督促单位按时履行下列义务:
  (一)住房公积金的缴存登记或者变更、注销登记;
  (二)住房公积金帐户的设立、转移或者封存;
  (三)足额缴存住房公积金。
  住房资金管理中心应当督促受委托银行及时办理委托合同约定的业务。
  第二十九条 职工、单位对住房公积金帐户内的存储余额有异议的,可以申请住房资金管理中心复核;对复核结果有异议的,可以向同级住房委员会申请重新复核。住房资金管理中心和住房委员会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五日内给予书面答复。
  职工有权揭发、检举、控告挪用住房公积金的行为。
  第三十条 职工、单位有权查询本人、本单位住房公积金缴存、提取情况,住房资金管理中心不得拒绝。
  住房资金管理中心拒绝查询或者未按规定向缴存住房公积金的职工发放有效凭证的,由其主管部门责令改正。
  第三十一条 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住房资金管理中心予以处罚:
  (一)不办理职工住房公积金缴存登记的,责令限期办理;逾期拒不办理的,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二)逾期不缴存或者少缴存职工住房公积金的,责令限期足额缴存;逾期不缴存的,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三)不办理职工住房公积金帐户的转移、封存手续的,责令限期办理;逾期不办理的,处以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二条 住房资金管理中心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主管部门或者监督部门责令改正,追回住房公积金或者贷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入住房公积金;造成住房公积金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挪用、截留住房公积金的;
  (二)用住房公积金为单位或者他人提供担保的;
  (三)违反本条例规定,发放住房公积金贷款的。
  第三十三条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住房公积金监督、管理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四条 本条例自2002年1月1日起施行。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